如何用好金融科技与金融开放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 趋势
■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第05期
■作者:魏尚进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为什么说出于资金效率的考虑,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社会融资?为此,金融科技和金融开放如何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本文共计2510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魏尚进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
要讲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先要从两句既简单、又不简单的话讲起。
第一句话,在多半的经济体里,70%或更高比例的小微企业是无法得到社会给它融资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资金有财务成本、社会成本、机会成本,把所有的各类企业有融资需求的项目的根据它们的社会效益从高到低排队下来,只有一部分项目能够得到融资。既然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融资需求,融资就需要有合理的门槛。金融机构要根据资金的社会成本,再加上每一个项目应有的风险溢价,然后决定是否要满足它的融资需求。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和他们想做的项目很可能都在这个门槛之下。所以,在银行有效资金配置的体系里,70%甚至更多的小微企业项目无法也不应该得到社会融资。
第二句话,政府如果要用行政手段强制要求金融机构给这些门槛之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的话,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益。许多国家不去做这样的区分,让所有银行设立小微企业部,强制用给大企业贷款创造的盈利来补贴给小微企业贷款成本。然而,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不是所有银行都适合做小微贷款这件事。我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时候,成员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是我关注点之一。
在访问印度时,我问一些商业银行:“你们国家金融体系的社会效益怎么提高?”有一家银行老板说:“很简单,我们国家有社区银行法,学美国的——要求每一家银行一定要做社区银行业务,而且总贷款中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能小于15%左右。”他认为:“这对我们银行非常不合适。因为不是所有银行都有做小微企业贷款的比较优势,比如我们银行就没有,强制要求我们做,资金就从更有效益的贷款用途转到相对没有效益的部分,浪费了我们银行的资源,也浪费了社会资源。把社区银行法法案改革掉,国家总的融资效益可能会有改善。”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是要让所有小微企业都能拿到钱,而是一部分小微企业很有活力,很有效率,有潜力创造很多就业和税收,但它们也会遇到贷款难、贷款贵。这才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真正问题。
传统的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照顾不到小微企业有三个原因:第一,对这些小微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判断很难。第二,对它们进行道德风险判断也很难。什么是道德风险?借款人明明有钱却选择不还。而传统银行与资本市场做不了这些判定。第三,单位贷款的审核成本很高。同样要审核1万元的贷款或1000万元的贷款, 审核成本差不多。银行当然要做1000万元贷款的生意。同样的理由,不仅小企业、微企业拿不到贷款,很多中型企业如果不能提供抵押品也是拿不到钱的。
刘欣老师与我的研究表明这个机制在中国的几次有限金融开放的举措里也反映出来了。我们发现银行贷款是一个把金融开放降低风险溢价、降低融资成本的好处转化成新增融资的重要渠道。金融开放带来风险溢价的降低,比较多的企业在开放项目落实后的几年里,从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明显要比其他企业快。换言之,在银行评估申请贷款的企业风险时,资本市场的信号也会传递到银行贷款决定。
总结一下,从之前的资金效率角度考虑,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社会融资。的确有一部分小微企业的基本面非常好,只差一点融资,但是往往从传统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无法得到融资。在这个情况下,可以通过FinTech等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多种渠道给它们提供以前没有的机会。不仅是网店可以得到融资,许多线下的店铺也可以得到以前拿不到的融资。
FinTech还可以把通过技术、算法与大数据低成本发现的大量可贷客户介绍给传统的商业银行,从而进一步放大了FinTech的社会效应,给更多的小微企业融资机会。最后,金融开放,即使是有限的金融开放,也能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做出重要的贡献。
-END-